首页 > 事业单位 > 正文
搜索

推动人才下乡

2018-07-25 21:31:53 人阅读

“再见,我的农场。”7月6日,在办理完离职手续并结清工资后,孔文婷在她的工作日志上写下最后一句话。次日,她便搭乘开往济南市区的早班车,离开了工作了两年的农场。

作为农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孔文婷是班里毕业后唯一一个下乡到农业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如今,25岁的她面临着成家、照顾父母等现实问题,不得不离开工作两年的乡村。 在毕业求职季中,“学农不入农”是不少农科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尴尬处境。因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认同感等因素制约,不少农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选择非农行业。同时,一些远离城市的农业企业也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

怀着梦想来到农场单调生活磨掉激情 老家济南的孔文婷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2016年,她毕业后通过网上招聘来到莱芜市大王庄镇的一家农场,成为一名苗木培育技术员。

“高考时第一志愿报的农学,想着以后能够找一份研究类的好工作,但现实很骨感。”回忆起自己报考农学专业的初衷,孔文婷的表情中闪过一丝失落。2016年上半年,在她考研失败后,便将全部精力用在找工作上。孔文婷曾想过去北上广闯荡,也曾想过回老家济南,但这一切都因没有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落空。 后来,孔文婷通过网络招聘来到莱芜的一家农场,成为全班唯一一名从事“老本行”的毕业生。“工作单位在偏远的村里,每天就两班公交车通往市区,平时吃住都在村里。”孔文婷说,在农场工作的两年内,除了逢年过节回家,她几乎每日都与苗木牛羊为伴,唯一的娱乐便是工作之余同父母视频聊天。

“大学里学的多是理论,在农场中更多的是技术运用,从毕业生到农技人员的转变中,更多的是寂寞,你会发现最初的激情被慢慢磨掉,只剩岁月的痕迹。”在农场工作的两年,孔文婷在学习和实践中迅速成长为骨干,而代价便是日渐黝黑的皮肤和脚底下磨出的厚厚老茧。 刚参加工作时,孔文婷所在的农场有3名技术人员,都是毕业于农科院校的大学生。两年间,孔文婷看着另外两名同事先后离职,却看不到新的技术人员加入,本应谈婚论嫁的她,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而没有找男朋友。“大学生都不想来这里工作,老板招人都难,父母想让我回家结婚,我也想回去了,这就当人生的一次历练吧。”

存有社会偏见难以融入农村生活 孔文婷的故事并非个别现象。在近期的毕业求职季采访中,不少农科大学生都表示不愿“下地”,而已经“下地”有工作经验的农科大学生则因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社会偏见等因素想尽快跳槽。

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的李涯是长清区归德镇奶牛场的一名技术员,今年28岁的他做过饲料销售、宠物医生和禽药代理。2017年,李涯经朋友介绍来到现在的奶牛场工作,月薪5500元。“这个收入在长清还算可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牛配饲料和疾病防疫,整体来说并不算累。” 李涯家住市中区,距离奶牛场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为方便工作,老板给李涯在奶牛场旁边安排了一间宿舍。除节假日外,李涯的日常生活都只能在远离市区的村子里。

“从奶牛场到宿舍,每天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我的朋友就是一群牛。”李涯说,这是他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被“下放”到农村,性格开朗的他本以为可以很快融入村民的生活,然而时间越长,他越发现身边没有一个有共同语言的人。“在村民眼里我是大学生,也是‘外地人’,彼此见面只是打个招呼,真正的朋友却没有。” 除此之外,李涯还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家人对这份工作的偏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是去城市的大公司,而我选择了农村的养殖场,在父母眼中我现在就是农民,说出去也是面上无光。”李涯告诉记者,虽然面临着家人的不理解,但他还是想把这份工作做好,积累工作经验,以后有机会再去大公司发展。

农企“不受待见”招人不易留人更难 “招不到人,好不容易招到一个,还留不住。”最近,济南大隆农业发展公司的部门经理高亮遇到了招聘人才的难题,负责苗木技术的大学生辞职了,场里急缺技术人员。但是,即便他开出月薪6000元并提供食宿的条件,还是没有人报名。

农业企业招人难,这并不是高亮遇到的个例。近期记者走访几场大型综合类招聘会发现,前来参会的农业企业数量少,且普遍“不受待见”。近日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的一个综合类招聘会上,前来参加招聘的企业有200多家,但农业企业只有4家,基本是“门庭冷落”,少有人咨询。 “像瓜果蔬菜培育员、花卉技术员这些岗位,一般都要求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但这些人又不想来农村,我们在招聘时都会放低条件,并提高工资待遇,即便这样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济南众恒农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说,农业企业往往建在远离市区的农村,由于目前城乡条件的差距,很多农科毕业生都不愿轻易“入农”,且农业企业普遍盈利困难,开出的薪水本身也不高,与城市企业相比处于劣势。

“即便有了高工资,在感情上也给予员工温暖,但依然难留人。”高亮认为,由于许多农业企业规模不大,不具备现代企业的体制机制,一些企业老板管理方法传统而简单。再加上很多农业企业是家族制,外来的技术人员很难融入其中,这些因素也导致农业企业留人难。 推动人才下乡破解“学农不入农”尴尬

农科大学生“难入农”,折射的不仅是大学生择业观的问题,还有如何吸引人才下乡这个问题。乡村要振兴,必须在吸引人才上尽快破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人才,难点也在人才。只有让人才愿意到农村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重点从事农业技术革新、新型农作物培育等开创性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鼓励人才下乡,我省高考政策进行了创新,招收300名基层农技推广公费生,培养任务由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鲁东大学3所高校承担。公费农科生在校期间将享受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等特殊优惠政策。毕业后,定向培养生与定向县域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签订合同,纳入事业编制实名制管理,合同期为5年。 农业企业大多希望引进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及农业企业招人的尴尬现状,相关部门在鼓励人才下乡的同时,也要解决大学生的身份问题。如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政策,在基层编制上向农科大学生等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倾斜,培养留得住的人才;企业应转变人才使用方式,鼓励组建团队;涉农院校应建立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全科型农业人才。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破解“学农不入农”的尴尬。

责任编辑: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

条评论
Alternate Text
Alternate Text 表情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

今日招聘网是由滨兴科技运营的人才网,未经今日招聘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工招聘信息及作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2895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330108000033号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178-14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滨字第0235号 浙B2-20080178-14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0571-87774297 donemi@163.com

投递简历
马上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