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医工交叉团队依托精密微纳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机械学院/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和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第一附属医院)建设,面向生命健康领域“微纳电子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开展医工交叉研究。
团队聚焦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肿瘤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外科诊治的临床需求,利用微纳电子器件,如生物传感器、探测器、忆阻器等创新电子技术器材,实现在可植入生物医学、健康监测、以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动微纳电子器件在“智慧医学”领域的研究进程,以期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监测、术后并发症早期诊断等外科领域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卡脖子”问题。通过医工结合为外科相关疾病精准化诊疗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
团队围绕“微纳电子器件制备—临床问题需求—科学创新研究—临床转化应用”的思路,由医学和工学双导师团队共同对博士后、博士生进行指导,确保课题能立足生物医学应用,发表高水平论文。团队项目经费充足并得到学校、医院的大力支持,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近五年发表if>;10论文30余篇。团队具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交叉博士后项目招收资格,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本领域研究的青年才俊加入团队。
1.招聘方向:
团队主要围绕微纳电子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展开医工交叉研究,拟招收以下研究方向的博士后3名:
(1)生物传感器、忆阻器的制备及应用;
(2)微纳电子器件开发及应用;
(3)生物相容性的有机材料制备,生物医学、健康监测、以及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4)也欢迎生物、化学、机械、电气、物理、信息、电子电路、计算机科学、医学等相关领域有研究经验的同学加入,共同开展交叉研究。
2.应聘条件:
(1)基本素质: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科研执行力强、有责任心、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科研诚信负面记录;
(2)专业要求:已获得(或即将获得)材料、物理、化学、高分子、机械、电子、生物医学工程、力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学者;
(3)本项目为全职博后,具有微纳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器、忆阻器、柔性电子器件、植介入医疗电子器件等开发经验者优先;
(4)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过一篇及以上sci论文;
3.福利待遇
(1)医学交叉博士后分为a、b两类,均实行年薪制,其中a类25万元/年、b类16万元/年,发放方式如下:
a类前两年按20万元/年发放,中期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后两年薪酬提高至25万元/年,并补发前两年薪酬共计10万元,不合格者降为b类管理。
b类按16万元/年发放,中期考核优秀者可申报a类,由医学部组织专家评审,经教师聘任委员会审核、专班审议入选后,薪酬按25万元/年执行。
(2)a、b类评定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以上均为基本工资,课题组还将根据研究贡献、论文发表、基金项目等给予可观的绩效奖励。
(3)发表论文有额外奖励(参照一附院奖励标准)。
(4)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提供人才公寓住房、享受学校子女入学政策(西安交大附属学校在全市均为排名前五的学校)、医疗保障等,相关福利待遇按照学校和医院规定政策执行。
(5)具体内容可查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交叉博士后招聘公告》http://hr.xjtu.edu.cn/info/1018/8515.htm
4.职业发展:
(1)聘期考核合格且满足学校人才计划条件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晋升条件者可申请学校相应岗位;满足附属医院晋升条件者,也可申请晋升附属医院相应岗位,晋升后人事关系转入附属医院;也可出站后申请评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2)聘期内提前完成合同任务且满足学校人才计划条件、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晋升条件或附属医院晋升条件者,可随时申请相应岗位。
(3)期待优秀的您加入我们,一同聚焦“临床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高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一流医院管理标杆”目标,以服务医学学科发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突破现有医学瓶颈,为建设一流医学学科奠定基础。
5.招聘周期:
学校申报系统开放时间为2024年8月1日-9月13日,系统关闭后本批次招收不再接收申请。
6.联系方式:
发送简历及代表性成果至邮箱:baisun@xjtu.edu.cn,qinsida@xjt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医工交叉博士后+姓名+高校人才网)。【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团队负责人简介
前沿学院团队负责人:孙柏教授
孙柏教授,西安交大前沿院教授、青年拔尖a类。基于忆阻器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获得国内外学术奖励10余项;参与国内外研究项目8项(其中加拿大发展资助计划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和校级引进人才项目2项,签订横向课题3项;担任nat. commun., adv. mater., acs
nano等20余种sci期刊审稿人和部分期刊编委;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5次。培养/联合培养了3名博士研究生和10多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主要聚焦于:(1)聚焦于构建基于忆阻器的神经突触器件和人工神经网络,围绕“智能类脑芯片”、芯片集成、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际热点领域开展研究。(2)聚焦于使用生物相容性的有机材料制备忆阻器件,实现在可植入生物医学、健康监测、以及疾病监测中的应用,推动忆阻器在“智慧医学”领域的研究进程。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nano energy, adv. sci., small, nano today, acs mater.
lett., nano-micro letters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if >; 10的论文30余篇,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中国工程院编写的《全球工程前沿2020》报告中“类脑智能芯片”工程研究前沿中核心论文,论文共引用超过6300次,个人h指数46,授权发明专利17项。
课题组主页:
https://gr.xjtu.edu.cn/en/web/sun_bai/home
医学团队负责人:秦思达副主任医师
秦思达,医学博士,西安交大一附院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合作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专长:1、肺结节的诊断及微创手术治疗;2、肺癌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3、肺良性肿瘤、纵膈良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2011-2013年受国家公派在美国纽约大学癌症中心研修2年。曾任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副院长(挂职)。现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基础与转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期刊出版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委会青委。陕西省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大数据应用专委会副主委,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食管癌青委会常委,抗癌药物青委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学会胸壁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并任j exp clin cancer res等sci杂志审稿人、《现代肿瘤医学》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委、《肿瘤学杂志》通讯编委、《translational surgery》青年编委。曾多次赴欧美在国际肿瘤学大会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著名肿瘤学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 18篇(3篇if>;10,2篇if>;8)。主持校级、院级教改项目各1项,发表教学论文3篇,获校级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医学部英语授课竞赛一等奖,院级教师授课竞赛特等奖。荣获西安交大一附院“十佳医师”、“十佳教师”、“青年岗位能手”、“医德考评优秀人员”等荣誉称号。
课题组主页: